“医生快看看!我妈头疼得厉害,吐了好几次!”3月7日晚上9时,62岁的李奶奶(化名)被家人急匆匆送往潜江市中心医院。急诊科第一时间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,然而头颅CT、血液检查均未发现异常。就在众人疑惑时,眼科会诊医生发现关键线索——李奶奶右眼充血如兔眼,摸起来硬得像石头,眼压竟飙升至52mmHg(正常值10-21mmHg)!原来,这场“脑梗疑云”的真凶,竟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。
青光眼是世界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。2025年3月6日是第18个“世界青光眼日”,3月9日—15日是“世界青光眼周”。今年的宣传主题是:“AI协同护航,共防青光眼盲”。
这个被称为“视力窃贼”的青光眼,究竟是什么来头?下面,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揭开它的真面目~
什么是青光眼?
青光眼是由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而导致视神经损伤的一种眼病。如果把眼睛比作气球,房水是维持眼睛形状的“气体”,不断地产生和排出,维持眼球的压力稳定。当房水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,“气球”内的压力(眼压)就会异常升高,视网膜视神经组织承受不了压力,造成损伤、变性、萎缩,导致视力下降,看东西的范围不断缩小,其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转的。
青光眼的临床表现
青光眼早期几乎没有症状,被称为“沉默的视力杀手”,但急性发作时却会“改头换面”,出现以下症状:
头痛呕吐:眼压飙升刺激三叉神经,常被误诊为脑血管病、胃肠炎;
虹视现象:夜晚看灯光出现彩虹样光环,是角膜水肿的典型信号;
眼球发硬:触摸可感知异常坚硬,急性发作时眼压可超过50mmHg;
视力骤降:若不及时降压,眼压超过视网膜承受极限时,数小时即可造成永久损伤。
除了急性发作,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更危险。就像温水煮青蛙,早期症状隐匿,当视野从边缘开始被吞噬,患者可能会走路常撞到门框,夜间看不清台阶等,等到察觉异常时往往仅剩“管状视野”,此时已为时过晚了。
青光眼高风险人群
1.年龄大于40岁。患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;
2.有家族史。有青光眼家族史者风险增加6-8倍;
3.长期使用激素类眼药水或口服药;
4.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度近视或远视患者;
5.夜间出现虹视、雾视等视觉异常。
如何做到早发现?
青光眼虽然不可逆,但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,控制疾病的发展。建议青光眼高风险人群每年做好以下筛查:
眼压筛查:要注意的是,正常眼压不代表就安全了,需要结合角膜厚度校正;
眼底照相:立体成像能清晰捕捉视神经杯盘比异常;
视野检查:通过精准绘制“视觉地图”,揪出早期缺损。
中心医院眼科主任刘芳提醒大家,每年医院眼科都会接诊30余例类似李奶奶这样的患者。青光眼导致的失明是不可逆的,因此必须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当您突然出现头痛并伴有视力模糊,切勿忽视眼睛的问题!如果您感到眼红、有烧灼感或怕光,请务必及时就医。此外,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,特别是要定期监测眼压和视神经状况。